Thursday, January 21, 2010

缅怀师父的三个外籍徒弟

佛法是无形无状,即在当下,在你心中。是我们的心在执著,在推测思索,在检验超越,也在舍离放弃,佛法其实在你身旁,全程陪在你的人生旅程中。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行住坐卧都可成为佛法。听闻佛法不一定会醒悟但肯定是受益良多。尊者阿姜查的法言法语,真实不虚。他三个外籍徒弟持续导师的教晦,延伸他的宗旨与修道法门,忠实不移,在世界各地把原始佛教修行法,发扬光大,各有成就,功德无量。但是对导师的缅怀与感恩却是一致的。

泰国高僧 Ajahn Siripanyo 原本无出家的意愿。18 岁时根据泰国家庭的风俗, 短期出家,但度日如年,非常不习惯。当时阿姜查尊者已瘫痪在床。寺庙许多僧侣都会轮流到医院去探望,伺候或服侍他 。有一天他跟随导师到医院去,亲眼目睹尊者受疾病折磨,不能行动不能言语,满怀感慨。回程中他问导师, 佛教不是标榜因果吗?老师父这麽有修行,做了这麽多好事,帮了这麽多人,为什麽还要长期受这些病苦? 他的导师没有给他一个直接的答案,只回问他, 那你以为他为何要受呢?这个问题击中他神经,令他似有所悟。最后决定正式出家,今年34 岁的他已是自当一面的主持。他开示时赞叹尊者的慈悲与智慧,把自身的病苦化为教学的活动教材。Ajahn Siripanyo 今天在台上给我们的提示是,没有包袱的生命将会转为轻盈,不把包袱放下,舍弃,将是一种负重。没有一样事与物是永恒和持久不变的。耐心体验,体验耐性。

Ajahn Chandako 现为纽西兰澳克兰 Vimetti Buddhist Monastery 的主持。1962 年出生于美国米利苏达州,大学攻读宗教研讨时,即对佛陀的教育发生浓厚兴趣。毕业后学习坐禅。为寻求道场深入佛教,他来到亚洲并在各处寺庙道场精进实习禅修,而且广泛的四处行脚,跑遍西藏,尼泊尔和印度。他最后安身在尊者阿姜查创办的 Wat Pah Nanachat,以英文为媒介语的国际教学道场。于1990 年剃度出家, 满五年后,他又四处寻觅导师,不断学习丛林行脚的原始佛教。今天他主讲的主题是戒律。他开始前,先教大家简单的慈心实习法。 然后直入正题阐明戒律对修行者的重要性。强调唯有戒律,才能让人的心不往外跑,才能帮助人管制和改变欲望和渴求,借着戒律亦能更专注更醒觉的实习四念处。他说僧伽托钵,每日一餐真实是在培养感恩心。没有大众的供食,僧伽将无粮可充饥。他教我们礼佛时,每一拜都一定要存有善念。把头部顶下去的同时,也把我们的自我给顶下去。这是戒律也是修行,简单又易懂,相信很多信徒心中都领会明白。法师把很多泰国大师的泰文作品,包括阿姜查尊者的,都译为英文,本身则著有A Horned and Heavy Axe (有角又沉重的斧头)。

德国籍的 Ajahn Cattamalo 于1965 年出生在德国北部城市Dusseldorf。 年轻时参加过当时流行的TM 禅修班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22 岁那年感情受创伤,远赴亚洲逃避痛苦。 因缘具足下,在泰国追随大师阿姜查尊者,剃度出家。法师出家22 年,驻泰国道场七年,澳洲柏斯道场十三年, 于2008 年在德国建立了Muttodaya Buddhist Forest Monastery。他陈述值班照顾瘫痪导师时,领悟到的真理。为了师兄没给师父翻身擦洗,令他师父生痱而发脾气咆哮。但却接触到导师明显传达讯息的眼神,训诲他看好自身的心念,不必在意或生气他人犯的过错。这眼神教晦犹如当头棒喝,当时确实给他很大的震撼。今天亦同时震撼着现场聆听席上的每一位信众,因为看到他人的错误永远是你我他的专长。他语重深长教导我们务必寻找内心的归依处。你去的地方就是你的所在地。佛法唯有一种,但心念却是重叠式多元化。专心一致守好自己的心念,不惧,不疑,不嗔,这就是第一阶段的醒悟。

南转法师修行精进, 守戒清净。在道场也好,住家也好,他们都严守僧伽的规律,绝不马虎。既使一餐简单的食物都虔诚供养后才进食。Ajahn Cattamalo 回忆说,当他出家后第一次回德国老家时,母亲为他准备食物但没正式供养,他选择挨饿。他家从此之后养成用餐前供养的习惯。感恩的心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看齐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