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24, 2010

中餐西吃

今天是我的生日,老伴带我到一间五星级酒店享受一餐非常棒的午餐。虽然价格不菲,但物有所值。美食佳肴陪伴我们过了一个身心清爽愉快的中午。让我有一个开心悦豫的生日,功臣是酒店总厨陈子建师傅。他以其精湛的厨艺,非常用心的替我泡制了一顿即精致又美观可口的生日餐。而且是以中餐西吃的方式呈现。当服务生端着一道道精心摆设的佳肴,走向我们的桌位时,吸引了多少羡慕欣赏的目光。我们严然成为了当下的贵宾。

陈子建师傅是中华厨艺佼佼者,得过无数的国际大奖,在厨艺界是赫赫有名。难得的是他是如此谦卑,如此亲和。吾等非富贵显达之士,亦非得志出众的名人,但当得知老伴为我过生日,他亲自移步到我们桌前,来了解我们的对食物的喜恶与价格的预算,向我们提议食材与烹饪细节,我们无异议后,他才开始行动,亲自下厨。当我们在尝食端出来的每道菜时,他会再次走近我们桌前,虚心下问食物是否合我们意适我们味,才转回厨房准备下一道菜肴,如此来来往往共七八次。 真的,我们有点受宠若惊。

每一年都没有人为我祝唱生日快乐歌。但是今年陈师傅赐我生日快乐, 如此贴心的服务,让我宾至如归,成为今日的主角。非常感谢他,愿他幸福美满。

Thursday, January 21, 2010

缅怀师父的三个外籍徒弟

佛法是无形无状,即在当下,在你心中。是我们的心在执著,在推测思索,在检验超越,也在舍离放弃,佛法其实在你身旁,全程陪在你的人生旅程中。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行住坐卧都可成为佛法。听闻佛法不一定会醒悟但肯定是受益良多。尊者阿姜查的法言法语,真实不虚。他三个外籍徒弟持续导师的教晦,延伸他的宗旨与修道法门,忠实不移,在世界各地把原始佛教修行法,发扬光大,各有成就,功德无量。但是对导师的缅怀与感恩却是一致的。

泰国高僧 Ajahn Siripanyo 原本无出家的意愿。18 岁时根据泰国家庭的风俗, 短期出家,但度日如年,非常不习惯。当时阿姜查尊者已瘫痪在床。寺庙许多僧侣都会轮流到医院去探望,伺候或服侍他 。有一天他跟随导师到医院去,亲眼目睹尊者受疾病折磨,不能行动不能言语,满怀感慨。回程中他问导师, 佛教不是标榜因果吗?老师父这麽有修行,做了这麽多好事,帮了这麽多人,为什麽还要长期受这些病苦? 他的导师没有给他一个直接的答案,只回问他, 那你以为他为何要受呢?这个问题击中他神经,令他似有所悟。最后决定正式出家,今年34 岁的他已是自当一面的主持。他开示时赞叹尊者的慈悲与智慧,把自身的病苦化为教学的活动教材。Ajahn Siripanyo 今天在台上给我们的提示是,没有包袱的生命将会转为轻盈,不把包袱放下,舍弃,将是一种负重。没有一样事与物是永恒和持久不变的。耐心体验,体验耐性。

Ajahn Chandako 现为纽西兰澳克兰 Vimetti Buddhist Monastery 的主持。1962 年出生于美国米利苏达州,大学攻读宗教研讨时,即对佛陀的教育发生浓厚兴趣。毕业后学习坐禅。为寻求道场深入佛教,他来到亚洲并在各处寺庙道场精进实习禅修,而且广泛的四处行脚,跑遍西藏,尼泊尔和印度。他最后安身在尊者阿姜查创办的 Wat Pah Nanachat,以英文为媒介语的国际教学道场。于1990 年剃度出家, 满五年后,他又四处寻觅导师,不断学习丛林行脚的原始佛教。今天他主讲的主题是戒律。他开始前,先教大家简单的慈心实习法。 然后直入正题阐明戒律对修行者的重要性。强调唯有戒律,才能让人的心不往外跑,才能帮助人管制和改变欲望和渴求,借着戒律亦能更专注更醒觉的实习四念处。他说僧伽托钵,每日一餐真实是在培养感恩心。没有大众的供食,僧伽将无粮可充饥。他教我们礼佛时,每一拜都一定要存有善念。把头部顶下去的同时,也把我们的自我给顶下去。这是戒律也是修行,简单又易懂,相信很多信徒心中都领会明白。法师把很多泰国大师的泰文作品,包括阿姜查尊者的,都译为英文,本身则著有A Horned and Heavy Axe (有角又沉重的斧头)。

德国籍的 Ajahn Cattamalo 于1965 年出生在德国北部城市Dusseldorf。 年轻时参加过当时流行的TM 禅修班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22 岁那年感情受创伤,远赴亚洲逃避痛苦。 因缘具足下,在泰国追随大师阿姜查尊者,剃度出家。法师出家22 年,驻泰国道场七年,澳洲柏斯道场十三年, 于2008 年在德国建立了Muttodaya Buddhist Forest Monastery。他陈述值班照顾瘫痪导师时,领悟到的真理。为了师兄没给师父翻身擦洗,令他师父生痱而发脾气咆哮。但却接触到导师明显传达讯息的眼神,训诲他看好自身的心念,不必在意或生气他人犯的过错。这眼神教晦犹如当头棒喝,当时确实给他很大的震撼。今天亦同时震撼着现场聆听席上的每一位信众,因为看到他人的错误永远是你我他的专长。他语重深长教导我们务必寻找内心的归依处。你去的地方就是你的所在地。佛法唯有一种,但心念却是重叠式多元化。专心一致守好自己的心念,不惧,不疑,不嗔,这就是第一阶段的醒悟。

南转法师修行精进, 守戒清净。在道场也好,住家也好,他们都严守僧伽的规律,绝不马虎。既使一餐简单的食物都虔诚供养后才进食。Ajahn Cattamalo 回忆说,当他出家后第一次回德国老家时,母亲为他准备食物但没正式供养,他选择挨饿。他家从此之后养成用餐前供养的习惯。感恩的心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看齐的。

Monday, January 18, 2010

大师苏米多不一样的开示

Ajahn Sumedho 是位高僧,出家四十年,也是西方传授佛法的一个根源特出人物。他原籍美国,1934 年在西雅图出生,在大学攻读东方和南亚的事务研讨。曾经是红十字会的义工,加入和平军后。于1964-66 年被派到婆罗门洲例行任务时,去泰国旅行而接触到佛法。予1966 年五月皈依尊者阿姜查的座下,正实剃度出家,成为大师后来最具影响力的西方弟子。他于1975 年协助其导师创办泰国第一所以英语教学的国际丛林道场 (Wat Pah Nanachat International Forest Monastery),以方便西方弟子学习佛法与戒律,并成为第一任住持。

1979 年他与导师阿姜查受邀一起参访英国。之后在导师的鼓励之下, 离开泰国远征英国。在当地创办了第一所佛教丛林道场 (Cittaiveka Forest Monastery), 并正式授权替众剃度出家, 同时亦创立了南传比丘尼剃度出家的十戒条律。西方佛教弟子从此有了个安生修行之所。五年后(1984) Amaravati Buddhist Monatary 亦成立。大师苏米多在国际僧团里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深具影响力的角色,是丛林行脚传统佛教一个大师级的卓越僧人。

大师的教学从不转弯抹角,非常直接,而且简单实用。他常常以他出家的经验编织成有趣的轶事,参透入开示中,教导学生如何实习禅修如何体悟生命。学生和信徒早就习惯了他诙谐的沟通传达方式。听众往往也在他幽默的谈笑间,感觉到他的爱心与慈悲。他非常强调顿然直觉的醒觉品质,和把此类的醒觉汇集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尤其特别注重在生活中发展或提升智慧与慈悲的实际修习方法,他教导学生观看一切事与物的原貌,而非大家要或不要的样本。

今天有机会聆听他的现场开示,我福分菲薄。他在回忆和简单叙说着自己的出家因缘,还有与导师阿姜查的一些琐事的同时,也不忘一直提醒大家,一定要不断醒觉,持续反照,然后不停观察。因为大家只是触觉的见证者,非其主人。这其实即是四念处的择要。临接束,还慎重的告诉我们僧伽所需要的四种重要供养,袈裟,食物,居所和药物。弟子在心中虔诚的向他合掌顶礼。

Saturday, January 16, 2010

阿姜查大师圆寂周年日

我的同学少琳一早从新山来电,告知一月十六日是阿姜查大师圆寂周年日。 大师的一斑徒弟从世界各国来马来西亚举办一连续的纪念活动,难得的因缘,务请我一定要去参加结缘供养。她自己则遗憾因身体不适,不能前来。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南转佛教如此隆重的盛典仪式。供僧请法,简单而殊盛。高僧大德们的开示,严肃却不缺轻松幽默。四位白人法师都在叙说各自与大师的因缘,但在言语谈笑之间,却不轻意的把佛理深入浅出的给传递出来。我上了一趟非常宝贵的佛教课程, 受益良多。大乘与小乘修行方式不同,方向却是一致的,迈向了生脱死的成佛之道。

尊者阿姜查 (17/06/1918 - 16/01/1992) 是一位伟大的智者,是佛教界举足住轻重的大师。在泰国被尊称为导师,父亲,母亲。孕育了泰式丛林行脚的传统,培育了许多非亚裔的高僧大德。从1979 年开始就已把自律甚严的小乘佛法,广为传播到欧美和西方各地。 他依据并实行佛陀时代原始的严格戒律,以正法教学,吸引了许多本地与外来跟随者。圆寂前因糖尿症他瘫痪在床十年,不能行动,不能言语。但仍以其病身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教学例子,成就众弟子修行悟道的良机,并利用自身的病体展现了没有东西是永久不变的实事,提醒人们必须努力找寻一个真实的归依处。

泰国两所主要的丛林道场是由大师开创,包括一间以英语教学的国际丛林道场。大师总共在泰国兴建250 所道场,还有十来所散布在世界各地,由其西方的弟子住持。尊者一生都在授业教学,续佛慧命,来自他源流的学生多不胜数。教导出来的高僧无数,至今还在延续他的教诲和宗旨。大师遗留下的开示著作已被翻译为多国语言,各地都广为流传。他无限的影响力量。是人类的福祉。

我从小在佛教学校念书。佛法正式在我心中盘璇驻扎而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也已经超过十年。对佛法清楚明瞭,但心可还是不时往外跑,还是在流浪。守戒不净,心神不定,今天我终于明白,专注一念予所做所思的每一件事与物,才是能够成就道业的关键。

Tuesday, January 12, 2010

三个截然不同因缘的妈妈

温妈妈,黄妈妈与和妈妈是佛教道场认识的三位佛友。来往五六年,相识相知,常在一起念佛拜忏,相互交流沟通鼓励学习。然而因缘不长,情谊未能恒远持续,诚属遗憾。

性格倔强的温妈妈,年届七十。生长在一个封建但环境尚不错的家庭。家里的长辈不乏学佛之士,故小时已略闻佛法。由於父亲重男轻女,她忿忿不平,在念初中时即与刚结识的一位男友结婚,当时的她才十六岁。两个无一技之长的年轻人就这样开始新生活。当六个孩子相继出世,生活逐渐安定,丈夫竟然出轨了,争争吵吵的结果劳燕分飞。那时的她也只不过三十出头。结束婚姻的她带着六个小孩,努力钻营挣钱。老天爷对她也不薄,失婚的她却财源广进。诚如他自己所说,钱财是成堆的往她身上送。她置业置产,累积了不少财富。也为儿子往后的事业铺上了一条康壮大道。儿女成家后,她亦积极精进的学佛,对佛法佛理认识甚深。但由于剽悍的个性和强势的态度,她始终未能与儿女,媳妇和睦共处。最后被迫搬离儿子家,母子从此反目成仇。虽然腰缠万贯但家庭失和,身心受熬煎,让她未能继续专心一意向佛,最终转向天主。

只受几年教育的黄妈妈,是一个不知亲身父母属谁的养女,从小就必须帮养母开档卖云吞面。至适婚年龄时,配嫁给孤儿院里的一个孤儿。丈夫虽然是孤儿,但学有一技之长,养家活妻是不成问题。但结婚时身无积蓄,养母所要求的聘金则无法支付,分期付款成了双方唯一的解结方案。据她所说,每个月都需固定摊还一定数目给养母的日子,相当辛苦。夫妻俩亏欠养母的礼金在第四个孩子出世后,都尚未全部付清。幸而乡村生活,压力不大。四个孩子逐渐长大,她的丈夫亦从一个木匠发展为家私店老板。他们步入了富裕的佳境。如今儿女全已成家立业,每年新年儿女聚集一堂,女儿女婿都会给她送上大礼大红包,而且还会三不时带领他夫妇两四处游山玩水。她完全脱离经济困境后,更积极学佛,非常精进。哪里有法会,有法师讲经说法,有禅坐静修,都有她的踪影, 凡是寺庙举办的一切活动,她都不会缺席。唯一遗憾的是健康欠佳,学识有限,不能深入经藏,但是如此福报的晚年,已令好多佛友惊叹羡慕。

天质聪明的和妈妈出生于并不宽裕的家庭。自小就很会念书。并且懂得以优良的学业成绩,换起求学的机会。小时候就非常崇拜有学识的专业人士。她明白,唯有读多一点书才能脱离贫乏的困境,所以努力不懈的求学求智,如何困难都不轻言放弃。当父亲在她少年时去世的时侯,她嚎头大哭,悲恸父亲的永远离去,亦感伤也许会失去回校上课的机会,不能与同学再见面了。侥幸家里没让她即刻离开校园,但是往后求学的道路她已意识到将会更坎坷,她学会自力更生。自动自发百折不挠的完成她要完成的学业。

她与丈夫两情相悦理想相通, 但是两个都一无所有。 结婚后一切从零开始,携手打拼,勤奋工作之余,尚不忘努力求上进,不断提升自己。孩子出世后,省吃俭用,把钱全部储备给孩子往后的教育费。他们让小孩上最棒的学校,受最好的教育,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到研究院,以及一切课余之外的学习如音乐舞蹈等等。和妈妈在孩子的教育前,从不现穷,不说累。她卖车典屋提出养老的公积金,只为让儿女出国留学,心无旁顾安心在国外完成最高等的学业。女儿一毕业即嫁作他人妇,从此一切以夫家为重。儿子念了十几年书,应该是学有所成,但运气不济,工作两年,即遇到金融风暴经济不景,失业在家。孩子一出世即处心积虑为他们努力奋斗一辈子的和妈妈,步入晚年,还得继续为儿子的前途操心忧虑。如此成果确实非她所始料到的。有一些些心灰意冷,但除了感慨人定不能胜天,她不怨不悔,因为她相信一切皆是与儿女的前世因缘果报,亏欠的终需要归还。信仰,她依然笃定不移;修行,她仍旧坚持不退。她唯一幸运的是,学佛道上有老伴在旁相互扶持。

Sunday, January 10, 2010

认真彩排,用心表演的非洲孩童

八段节目演了近二十场。我观看了七场。每场皆忍不住拍掌叫好。这三十位小孩把非洲人的歌舞表演天分,展现的淋漓尽致。潜力是无可限量的。他们是非洲黑人的希望。我献上我深深的祝福。愿他们的明天会更好,幸福永随身旁,希望永在前方。

带给全场欢笑的传统非洲土风舞,由本国的小孩来跳,生动活泼风趣。









身著彩色鲜艳服装的非洲儿童,跳起他们本国的欢迎舞来,亦是动感十足。


上帝是公平的。拥有黝黑皮肤也是最美好皮肤的非洲少女,自然展露其豆蔻年华如花似玉的美貌与纯真。




现场彩排,小孩毫不马虎,精神可嘉。


团长法师乘着小孩在彩排时,在一旁也没闲着,忙着挑选非洲艺术画赠送赞助人。其旁为非洲传统鼓,手工精美,艺术性强。



彩排和表演前的安全措施不容忽烈。


非常有创意的一套功夫舞蹈剧, 闻鸡起舞。小孩的工夫底蕴相当深厚。

设计小孩表演服装的是一位年届七十的台湾年长女性,不曾学过裁剪设计,缝出来的衣服,件件漂亮夺目。设计新颖,颜色出众。适合小孩适合个别舞蹈项目。成功专业的表演者,需要闪亮特制的服饰来加分。



舞台上的表演和舞台下的彩排,同样专心,同样卖力,小孩的潜力不容忽视。




台湾的山地舞由黑皮肤的小孩来表演,另有一番风味,精彩万分。







ACC 的一天是一出生活剧,描述小孩在关怀中心的日常生活。荧幕上同时放映其真实的录影片。设计这套这麽有深度,有震撼力,启动人心深处表演的排舞老师,应该是个专才。




所有男小孩穿着灰色海青,女的穿着中国古装,在法师的带领下,于台上为大众诵经祈福。






盛世雄凤是一整套历时25 分钟的武术表演。其中包括各式的象形拳如螳螂拳,和软硬气功如腹部吸碗,全是少林寺的功夫,相当考功力。教练应该给予鼓掌计大功。



台上精彩的表演片段。



台下认真的排练和努力的复习。




传统马来服装套在小孩身上,自然好看。跳起有些缓慢的马来舞 ,也一点不逊色。

穿起中国服饰,跳起华族舞蹈,唱起华语,台语,粤语歌曲,维肖维妙,带动气氛之余,也让观众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