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21, 2009

食谱

在书店偶尔翻阅到一本素食烹饪食谱。包装的相当吸引人。详阅作者资料,始知是佛堂一位烹饪老师所出。他确实对素食有研究,做出来的素料理相当不错。但把他的履历写成到世界列国去探讨美食,顶着教授衔头的美食家,也未免太过吹捧了。欧美很多穷一生在做研究的博士,有时候也只是副教授而已。而且据我所知,即使是名誉教授通常亦必须是对社会有贡献有影响者也。我们马来西亚的教授衔头难道真的是如此肤浅吗?

一本食谱,重要的是作者的真才实料,里边所呈现的料理,可以协助读者提升厨艺,作者衔头倒并不是那麽值得去显耀。把精湛的厨艺谱成书,流转后代, 是件多麽伟大的功业。然而为利为名,包装作者,包装履历,旧料新瓶,把消费者当成都是白痴的出版社却是何其多!

我收藏的好多食谱中,作者名不见经传,但写下来的食谱,让人受益良多,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用心。我甚至于曾经有过寻找食谱作者的记录。



Monday, October 12, 2009

供僧法会

供僧,顾名思义,既是供养法师,供养出家众。如何供养?道场有别,常规不同,形式各异。大多数的大乘寺庙,办法会时,都设有供僧各种不同金额的名堂,或一千或五百,供经济许可,欲写大名,欲拈香上供的信徒选择。也有许多信徒,喜欢各自以红包,分别呈献给每位法师。所以在法会期间,常会见到很多信众,拧握着一大叠红包,在法师们间穿梭,乐此不疲, 场面凌乱犹如大卖场。我最欣赏泰国的佛教徒,他们已把供僧升华为一种习惯,完全融入了每日的生活里边了!

我十月份有幸有缘,参与了两场南传的结夏安居护僧供僧法会。得以进一步瞭解供僧的含义,也明白了供袈裟的由原与意义,亦见识了小乘法师们所展现的平等心。五十多位来自不同支流道场,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约而同至马来西亚应供,成就民众,共同种下福因良缘。我非常感动,感恩,更深深感受和体会了,前所未有的,供僧的真实喜悦。

我愿,大家都能承法师所愿:做个拥有自主之乐,财富之乐,无债之乐,无疚之乐的身心皆乐者。
Saddhu Saddhu Saddhu!

大众把袈裟,钵和一些日常用品,双膝跪下,双手恭敬的呈献给在座的法师,仪式庄严。

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支流的法师,共聚一堂,一起应供,成就大家播善根种福田的因缘。

一群缅甸裔外劳,集资了三千马币,共同制成了一棵金钱树,供养法师,令人感动。

法师们赤着脚,在艳阳底下,接受每一位民众的米饭供养,法喜充满整个氛围和下午。


结夏安居护僧供僧法会,即是卡帝那 KATHINA 源自巴利文,喻意恒久圆满的功德。发自于佛陀对三十个比丘的体恤。他们为了要向佛陀致敬,长途跋涉,行程受季候风和雨季的阻遏,只好於途中逗留,遵守三个月的结夏安居期。由于比丘只能拥有一套袈裟,三十位比丘抵达向佛陀顶礼时,身上的袈裟已经湿透并沾满污水泥浆。佛陀意识到比丘们的问题,于是在结夏安居结束后,举办供僧法会,让信徒民众藉此供养布料给法师们制作袈裟,布施而积聚功德。




Wednesday, October 7, 2009

那些边看边煮的日子


烹饪法门,能获得许多认识的朋友之欣赏与肯定,我其实是有点引以为傲的。回忆刚结婚时,不会煮饭,不会烧菜的两个人,每个星期日风雨不改,都要到肮脏兮兮的菜市去转。买回来的鱼虾蟹和青菜,往往经过几小时的刷刷洗洗,斩斩剁剁,大火小火,煎炒炸焖后,变成黑黝黝,乌压压,或干巴巴的一碟不知所谓的东西。没有一次不是随手一抛,让其堕下,沉入楼下的垃圾堆。 每一次,忙完后,都得乖乖的到附近的咖啡馆,吃印度咖哩饭去也!

有了孩子后,我们索性就搭屋主的伙食,放工回家,即刻坐享其成,享受胖阿姨热腾腾令人唾涎三尺的娘惹菜式。每天傍晚六点,已见我们优哉闲哉,推着孩子在公园散步,这是一段我们人生最写意的日子。

认真拿起锅铲,是因为搬了家,离胖阿姨太远,而让我们搭食的另一个家庭,也另谋高就,开餐馆去了。俗语说,马死落地行,我职场厨房两边钻的时代从此掀幕。白天努力工作赚钱,晚上认真摸索厨艺。没多久,不必再翻阅食谱,不用再求救,我提前结束了边看边煮,边听边炒的试用期。一家大小终于可以准时围在餐桌,吃家常饭话家常。忙到不亦乐乎的同时,亦踏踏实实的体会到对家的责任与感觉。

人世间没有成与败,有与无,只有因与果。不必羡慕我老伴的口福,这是他当了许久白老鼠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