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初在槟城,过年是即神圣又隆重的日子。神需要三牲七果供奉,人需要新衣新鞋装扮,家需要春扫粉饰。年的气息,在那个年代,于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的冬至时即开始散播。左邻右舍阿婶阿姨聚在树荫下轮流磨米浆,男男女女一家大小各聚在屋里的灯光下,一块儿搓着大小不一的汤圆,此时此景,和含在口里五颜六色的汤圆甜味,令人回味无穷。
接着是大扫除。屋小人杂的家,往往一年才打扫一次。污垢尘埃蜘蛛网特别厚特别多,大人们都会用竹竿竹叶来清理,迎新除旧和辟邪驱魔。屋子扫除干净,贴上红彤彤的对联门款后,整个屋子即呈现洋洋喜气。随着的是饼糕飘香的日子。家家户户外,或前后方或左右空地,都可见到年轻的少女,三五成群的在做鸡旦卷类式的过年糕点。
农历二十四送神后,家庭主妇即忙着采购过年的食材。那一家有鸡,那一家有鸭,烧肉鲜肉要若干斤,面线何时取。。。等等都要预先讲好下定。年除夕要拜神祭祖,每一道菜每一环节都 马虎不得。年夜饭过后,女孩子会把红纸剪成长的圆的美丽图案花样,然后一张张或贴或圈在不同的水果上,摆上神桌。
我们摆在桌上的年夜饭菜肴全是妈妈的绝活。吃之不厌的鸡汤炒黄面,甜酸脆口的黄瓜酸,切的比机器还细幼得鱿鱼炒,香味扑鼻的扁鱼炒,垂延欲滴的伽喱鸡,欲罢不能的咸菜鸭汤,肉卷虾球。。。最令我门一家怀念不已的是年初一早上的鸡腿面线汤。这些无与伦比的美味佳肴已随母亲的逝去永远失传。
槟城的新年到了年初九是最高潮。广东人也好,潮洲人也好,海南人也好,客家人也好,全随福建人拜天公,热闹非凡,初八午夜,家家户户大放光明,爆竹响连天。三性六畜外,花果糕点,素料斋品,染红的鸡旦,红黄装饰的甘蔗,无一可缺。供品摆满两张已垫高的三尺方桌。时间一到,大大小小全换上已备好的新衣衫(多数是睡衣),跟随一家之主,拎着香跪着向天朝拜。把摺成莲花的金纸即天公金烧成灰,燃放鞭炮后才算礼毕。零晨两三点,大家在忙斩烧猪忙着大块食饵的同时,也在忙着分配一些食品给左邻右舍或一些由于家有丧事或家贫未能参与的家庭。槟城的人情味是无可厚非,令人执著的。
庆迎元宵的是一锅甜入心坎色彩缤纷的番薯芋头甜品(Bu-Bur-cha-cha)。虽然已接近新年尾声,却是槟城年轻男女最渴望的约会日子。沿着海边是成双成对的佳偶,也是许许多多单身女孩聚会抛柑诉求良伴的所在。姻缘始于今晚。元宵节在槟城是名付其实的情人节。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